①“君王”二句:出自唐代诗人罗隐《炀帝陵》:“入郭登桥出登船,红楼日日柳年年。君王忍把平陈业,只换雷塘数亩田。”罗隐,字昭谏,余杭(今属浙江省)人。唐代文学家、诗人。
②“长陵”二句:出自唐代诗人唐彦谦《仲山·高祖兄仲山隐居之所》:“千载遗踪寄薜萝,沛中乡里汉山河。长陵亦是闲丘陇,异日谁知与仲多。”唐彦谦,唐代诗人。
“君王枉把平陈业,换得雷塘数亩田”,是政治家的话;“长陵亦是闲邱陇,异日谁知与仲多”,是诗人的话。政治家的眼光,局限于一人一事;诗人的眼光,通识古今而作观察。词人观察事物应该用诗人的眼光,不可以用政治家的眼光,所以感事、怀古等作品,应当与祝寿的词一样为词家所禁忌。
此则区别诗歌与政治的关系,强调用诗人之眼观物,以诗人之言表述。
罗隐“君王”二句写观览隋炀帝陵的感慨,认为炀帝虽然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勋,但因为在任上过于无道,结果死后只有雷塘的数亩田成为他的葬身之地。罗隐的感慨其实限于一朝一姓之盛衰。而唐彦谦的“长陵”二句则是感怀世事的沧桑,带有较大的普遍性。
王国维认为之所以在诗歌中出现这两种情感状态,与诗人的观物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。政治家多着眼于具体的人和事,即使是对盛衰的感慨也是带有很强的针对性,这与政治家的身份和思维方式不可分割。而诗人观物虽然也可能是由一人一事一物引发,但诗人由此看到的是古今不易的感情,所以诗人的眼界要更高远,所表现的感情也更有代表性。
王国维要求词人观物要用“通古今而观之”的诗人之眼,反对写感事、怀古、寿词这类题材,因为这类题材往往受具体内容的限定太多。所感何事,所怀何古?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在。而寿词的对象更是具体的个人。要在这些题材的创作中彰显出高远之境,确实难度颇大。但实际上题材并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,如何根于题材又在眼光上超越题材,才是对一个优秀词人的衡量标准所在。王国维未免过于重视题材的重要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