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记》
按照《史记》的体例,“本纪”是记载历代帝王治国的事,然而《项羽本纪》则是个例外。作者之所以把未成就帝业的项羽写入“本纪”,有两方面原因:其一是在秦亡汉兴的过渡时期,支配当时政局并发号施令的恰是项羽;其二是作者对项羽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失败英雄,充满了偏爱与同情。正因为如此,司马迁通过对“巨鹿之战”、“鸿门宴”、“垓下之围”三大事件的重点描写,将项羽的一生写得波澜壮阔,而《项羽本纪》一文亦成为千古名篇。在“赞”中,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,同时也严肃地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、刚愎自用。
①周生:汉代的一个儒生,其事迹不详。
②重瞳子,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。
③苗裔(yì):后代子孙。
④陈涉首难:指秦末陈胜、吴广农民起义。
⑤尺寸:一点点凭借,此处指土地或权利。
⑥陇亩:田间,民间。
⑦五诸侯:指当时的齐、赵、韩、魏、燕五国的义军。
⑧背关怀楚:放弃关中,怀恋楚地。此处指项羽放弃秦地,自立为“西楚霸王”,定都彭城。
⑨放逐义帝:义帝指楚怀王之孙熊心。公元前208年,项梁(项羽的叔父)起义后,立熊心为楚怀王。公元前206年,项羽尊他为义帝,后又放逐他,并将他杀害了。
⑩矜:夸耀。
⑪伐:功劳。
⑫东城: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。
太史公说:我从周生那里听说,“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”,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。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?项羽的兴起是多么突然而迅猛啊!秦王朝政治衰败,致使陈涉起义发难。当时的英雄豪杰纷纷起来响应,相互争夺天下,人数多得数也数不清。可是项羽没有一点根基,趁着时势,从民间兴起,不过三年的时间,便率领五国的义军灭亡了秦王朝。随后分割天下,分封各路王侯,所有政令均由项羽发布,自号为“西楚霸王”。虽然他的王位没有保持到底,但自古以来像他这样的人物还不曾有过。等到项羽放弃关中,怀恋故乡楚地,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,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,那就很难了。自己夸耀功劳,独逞个人的私欲,而不效法古人,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,就能统治好天下,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,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。直到身死东城,他还没有觉悟,不肯责备自己,这显然是错误的。而且还借口说“是上天要灭亡我,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”,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?
《项羽本纪》为《史记》的名篇,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。这篇赞语作为《项羽本纪》的结尾,用极为简洁的文字,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历史的总结,颇具权威性。项羽乃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,为此这篇赞语也就从传奇处入手:虞舜和项羽本来没有血缘关系,然而两个人都是双瞳孔,司马迁以两个人在相貌上的这种共同特征,将项羽和虞舜联系起来,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:难道项羽是虞舜的后代吗?这就更突出了项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。
在论述项羽的光辉业绩时,司马迁强调了他创业的艰难,同时又突出了他发迹的迅速,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。秦末群雄蜂起,逐鹿天下;而项羽本无尺寸之地,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,成为天下霸主,政由已出,是数百年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。尽管项羽未能履践天子之位,可司马迁还是将他列入专为帝王设计的“本纪”之中。在司马迁看来:项羽顺应了历史潮流,抓住了机遇,同时又具备了杰出的才能。项羽仅用三年时间,就完成了灭秦称霸的大业;然而仅仅过了五年,他便败在刘邦的手下。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:一为他杀义帝而自立,结果众叛亲离;二为奋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。司马迁论述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确性,但不全面。笔者认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的力量,例如在“鸿门宴”上,出于道德他未杀刘邦;又例如项羽被围困在垓下,乌江亭长让他乘船过江,积蓄力量,以便东山再起,但项羽不肯这样做,致使其自刎而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