怨因德彰,故使人德我,不若德怨之两忘;仇因恩立,故使人如恩,不若恩仇之俱泯。
一切怨恨都会由于行善而更加明显,可见行善不能使事情面面俱到,了解的人固然会发出赞誉,不了解的人不免要有所责难,所以行善与其要人赞美,还不如把赞美和埋怨两件事都忘掉;仇恨都是由于恩惠才产生,恩惠既然不能普遍施给他人,得到恩惠的人固然心生感激之情,得不到恩惠的人就会发出牢骚之声,可见与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图报,还不如把恩惠与仇恨两者都彻底消除。
德怨两忘,恩仇俱泯,是典型的道家观点,是以避世善身为出发点的,与儒家入世济时思想不相容。但世界上怨恩德彰之事何其多也。借钱时是恩人,还钱时却成了仇人;相亲相爱是情人,反目却成了仇人。几大宗教的创始人胸怀拯救生民的大志,但没有一个能得到理解的。释迦牟尼离宫入山,穆罕默德远遁麦加,耶稣基督流落异乡,仲尼孔子四处挨骂。以致于基督悲哀地感叹,为圣言者是无法留在故乡的。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的家人。世间行善尚需勇气毅力,何况做起其他事业。
“乐善好施”奖“为富不仁”罚
清朝道光年间,江忠源出任浙江秀水知县。时值江浙一带发生水灾,波及秀水,刚刚上任的江忠源不得不全力以赴地办理赈灾事项。由于拨给的赈济粮款数量不多,再加上一些商人乘机抬高米价,激起了灾民的愤怒。走投无路的灾民出于无奈,哄抢了几家米店和一些富户,地方上的社会秩序一片混乱。
怎样应付这个乱糟糟的局面呢?江忠源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。他首先用武力对哄抢事件进行制止,捕捉了100余名带头哄抢的要犯。为了杀一儆百,他把其中的一名情节最严重者处以死刑。其余则全部关入牢中。然而他更知道要想真正刹住哄抢之风,光用硬的手段是不行的,必须要解决百姓们的生计问题,具体说来就是筹集更多的赈灾钱款。然而当地的富商大户都很吝啬,谁也不肯多出。江忠源毕竟是一个有主意的能吏,终于想出了一条迫使富户多出钱的办法。
他下令把全县的绅士召集到城隍庙里,对大家说:“今年水灾严重,灾民多,赈款少,希望在座诸位多出钱粮。凡是愿意多捐钱粮的,官府颁给‘乐善好施’的匾额一块,还要给他披红挂彩,予以表彰;如果家有钱粮不捐,对灾民不救,也送给他一块匾,上面书写‘为富不仁某某’,悬挂在他家大门首,并责令地保监督,不许把匾隐藏起来。”他又补充说:“凡是得到‘乐善好施’的人家,还要发给‘禁抢告示’一张,可以张贴在大门外。谁敢到这家来哄抢,一律处死。”这样一来,给那些富户造成很大的压力。他们既怕落下“为富不仁”的坏名声,又害怕得不到官方保护而遭到抢劫,纷纷争着捐粮捐米。数日之间,捐银达到10余万两。
由于有了大批赈灾钱粮,民心很快安定下来。为了防止办事官员贪污作弊,他亲自监督赈灾钱粮的发放。县衙每五日便对各处发放情况作一次检查。这次赈灾涉及的钱粮虽然数目很大,但是内而差役,外而绅董,没有发现一起侵吞的事情。赈务即毕,有人提出对关在牢里的百余名哄抢犯应该严厉惩办。江忠源说:“这些人均犯的是斩、绞、军、流的罪名。但是他们是由于饥饿的驱使才犯的法,与通常犯法不同,值得同情。我看只把他们枷杖发落就行了。”这些人终于得到了从轻处理。
施恩与施威都是统御众庶的策略。
江忠源深悉此道,在秀水县赈灾的过程中交替使用了这两种统御策略。有效地制止住了该处混乱的局面,解决了一系列难题。同时在乡民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。